2015-07-28

2015 奧捷之旅(10)維也納漫遊(07.28)_貝維德雷宮+國家歌劇院+Liechtenstein 花園宮+環城大道

在昨日連續看了7小時的古典畫作後,感覺有點身心俱疲。
所以今天早上猶豫是要去藝術史博物館繼續看呢?還是轉換心情? 後來決定換換口味,來欣賞分離派的克林姆作品。便往貝維德雷宮出發。
因為展館要10點才開門,為免重蹈昨日覆徹,今日早早出門。先坐地鐵到了市民公園附近,再閒步過去。
首先一定會經過霍爾施圖拉爾噴泉(Hochstrahlbrunnen)。上次來是傍晚昏暗時,今日雖是白天,但也無太陽。還是照一些相片。


霍爾施圖拉爾噴泉
霍爾施圖拉爾噴泉它的前方就是史瓦辰貝格廣場(Schwarzenbergplatz)。中央矗立著史瓦辰貝格親王騎馬雕像,他是拿破崙戰爭時期的奧地利陸軍元帥卡爾一世·菲利普 (史瓦辰貝格)。雕像建於1867年。

史瓦辰貝格親王
而霍爾施圖拉爾噴泉建於1873年,是一座高射噴泉。在夜晚會變換燈光顏色。4天前來時剛好是傍晚,已經有燈光。我們來比較白天和夜晚的不同。
霍爾施圖拉爾噴泉

霍爾施圖拉爾噴泉


霍爾施圖拉爾噴泉
霍爾施圖拉爾噴泉
在霍爾施圖拉爾噴泉後方,有一個紅軍解放紀念碑,建於1945。是紀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維也納攻勢中陣亡的17000名蘇聯士兵,也紀念維也納重穫自由。
維基百科上寫著"半圓形的白色大理石柱廊環繞著十二米高的紅軍士兵雕像。這名士兵戴著金色頭盔,手持蘇聯國旗和金色的蘇聯國徽,胸前挎著衝鋒鎗。對於維也納人,紅軍英雄紀念碑普遍被視為對戰後蘇聯占領的痛苦時期不受歡迎的提醒"。

紅軍解放紀念碑
沿著噴泉左邊的路一直走,不用多久就可以到下貝維德雷宮後面的入口,而入口和售票處是在右手邊有紅條的地方。


貝維德雷宮
貝維德雷宮Belvedere
http://www.belvedere.at/en
貝維德雷宮的地點,是歐根親王年輕時所買下的建地,計畫要建夏宮。20年後,歐根親王權勢如日中天,便依著建地緩坡先蓋了下宮,作為歐根親王的起居所。然後蓋了巴洛克花園和上宮。而上宮是親王招待宴會的地方。整體是美麗的巴洛克風格的建築。而上宮建築的華麗,遠遠超過下宮。同行朋友下了斷語-"功高震主"。
這是貝維德雷宮的平面圖。紅色的部份是建築物,灰色是花園,藍色是水池。
我買的是上下宮聯票,20歐元。

對了,貝維德雷宮是有美麗風景的意思,所以也稱為美景宮。

Google earth map
[下貝維德雷宮]
下宮的地圖
買票進入下宮後,我先往右,進入右邊宮殿區。
第一間是大理石畫廊間Marble Gallery。牆上有許多大理石雕刻。


Marble Gallery
第二間是黃金廳Golden Room。都是鏡子,自拍好地方。

Golden Room
在這兩間房的外面,是個Privy Garden。正好有一群小朋友在寫生。有一位小朋友好有想像力,園中的噴泉把它畫成正圓形,不是我們所見的橢圓,跟Picasso的多視角有異曲同工之妙。

Privy Garden

童心
從Golden Room透過一條通道,可以到達Orangery,現正展出 The Ploner collection。
展出收藏家Heinz Ploner博士(1952年上奧地利州出生),所收集的奧地利傑出當代藝術。

Ploner collection
主要是現代藝術作品。因為不能拍照,我從官網抓了screen shot。

Ploner collection
再往裡走,是Palace Stables,原是馬廄,但現已改成Medieval Treasury展間。主要是展出中世紀,由羅馬時期到哥德盛期有關宗教方面的繪畫、雕刻、祭壇等。
尤其是祭壇,更是特別難得。可惜不能拍照,而且沒有說明牌。不過在入口處有一本展品說明書,說明每件展品主題、年代、作者。但這說明書不能帶走,只能在現場參考。
因為這個展是永久性展出,可以參考官網資料
"這是在歐洲中部對於中世紀藝術提供最全面的歷史概述收藏品博物館之一。尤其是在國際哥德式風格方面。"
(這展覽原本在上宮,因展覽調整原因,暫時移至下宮馬廄宮)

Medieval Treasury說明書
回到原本入口處,往左邊,首先會進入禮品區。因為上宮也會有禮品區,所以我直接穿越,到達特展區-Klimt and the RingStrasse  克林姆與環城大道。

[Klimt and the RingStrasse  克林娒與環城大道]
環城大道是在1850/60左右,拆掉原本的城牆所空出來的空地,所建設的一連串建築物。在這壯觀的大道,建造了許多奢侈的宮殿和偉大公共建築。如城堡劇院、自然史和藝術史博物館、證券交易所和音樂金色大廳等。
透過環城大道,維也納展現自己作為的一個全新和有聲望的通商貿易中心。⋯⋯

而這展覽主要是展示裝飾環城大道建築物的藝術作品,關於它的收藏家和所收集的藝術作品。
例如Makart為了Nikolaus Dumba的Epstein宮華麗大房間所繪製的畫作;一些由Gustav Klimt和藝術家們為了Dumba的音樂室所做的裝飾,和Markart設計的傢俱等。這其中最有名的當然是Klimt為藝術史博物館所繪製的壁畫(如相片左上)。

在下宮入門口就可以見到宣傳單。

下宮展覽宣傳單
我把官網上的圖片,做了一張拼貼。

Klimt and the RingStrasse 
這個展覽的中間,有經過下宮的正中央的大理石廳。廳的正中央有5尊黑色大理石雕刻。
這5尊大理石雕刻是市中心的多瑙噴泉的銅雕的原作。我把它們和多瑙噴泉的相片擺在一起... 

下宮的正中央的大理石廳

多瑙噴泉
下宮的正中央的大理石廳

多瑙噴泉
下宮的正中央的大理石廳

在大廳中央天頂上也有美麗壁畫。


下宮的正中央的大理石廳天頂壁畫

參觀完下宮,就進入連接上、下宮的花園。

[貝維德雷宮花園]
這花園是沿著坡勢而建,中間建造了2處的階梯噴泉。

這花園由巴伐利亞的園林設計師Dominique Girard設計,他是幫是路易十四設計凡爾賽宮花園的André le Nôtre的學生。從下宮沿坡勢上升到上宮的巴洛克園林嚴守中心軸對稱設計。整個設計反映了韻律式排列的樹木和綠籬,雕塑,噴泉和瀑布。
在上宮遠眺聖史蒂芬大教堂山卡倫貝格山丘的美景給了這宮殿名字的理由:美景宮。

從下宮看上宮
下宮
第一階噴泉
第2階噴泉和上宮

第2階噴泉: 大力士與仙女戰勝怪獸


上宮
上宮
上宮被設定為如眾神所在的奧林帕斯山。所以花園中的希臘神話,說明歐根親王如同阿波羅或大力士海克力士第二。
在進到上宮後,從上宮2樓拍下花園全景。
花園全景
[上貝維德雷宮]
從入口處進到上宮內部,首先看到的是4位大力士(亞特蘭特atlantid)支撐拱形大廳的石柱。不過比較詭異的是,中間擺了一個綠色怪獸。
回來查知,原來這綠色怪獸是綠巨人浩克,加入四大巨人支撐大廳的行列。這是上宮的展覽之一。
在歐洲古典建築,Atlas阿特拉斯(也稱為阿特蘭,或亞特蘭特或atlantid ;複數atlantes)是一個男人形式的支撐雕刻,通常設置在需要壁柱的地方。
原本這大廳是沒有這4隻石柱,是1732/33因建築損壞而增加。
在這大廳內側,便是華麗階梯。
它可通往北側大門噴水池,也可通往上宮的主樓展廳。在轉角平台處,擺設了3尊雕塑。而在樓梯兩側的牆上都有大理石的浮雕。
在上宮中的長設展很多,有Medieval Art中世紀藝術; Expressionism表現主義; Gustav Klimt 克林姆; Barque巴洛克;Biedermeier畢德麥雅; Impressionism & Realism 印象派與寫實主義。
在這眾多展覽中,最受矚目的當屬Gustav Klimt 克林姆 和 Biedermeier畢德麥雅。

[Baroque 巴洛克時期]
Belvedere上宮主要展示18世紀在奧地利地區的哈布斯堡家族所收藏的巴洛可繪畫和雕刻。
我把從網站上抓了一些圖檔,作一張美術貼。

巴洛克時期繪畫
根據網站資料,在1692年成立的維也納藝術學院 ,成了18世紀帝國藝術培養的搖籃。散佈在帝國各個角落的畢業生,傳播他們在維也納所學的藝術(Fine Art)。
而在巴洛克時代,在不同領域方面的應用也促使藝術家專門研究其中一種的風格。 當有些藝術家(雕刻家或畫家)在肖像畫方面有成就時,其他的藝術家只好在教會、修道院或者城堡的裝飾上尋找工作。這也促成了藝術風格的傳播。

在這展區,有一間專室展出Franz Xaver Messerschmidt的雕刻作品。
Franz Xaver Messerschmidt 原本為突破傳統巴洛克式圖像,而傾向於新古典主義的藝術家先驅之一。他曾受委託為Maria Theresa 及其夫婿作雕像。

但在1770年後,因個人的病症、學院的失勢、客戶的流失,導致個人的藝術風格大轉變,從而創造出令他聞名的戲劇化頭像(Character Heads)”系列。 

[Classicism 古典時期]
在18世紀中期,因為龐貝古城被重新發現(1748),研究羅馬與龐貝的風氣引導了歐洲古典主義
的興起,並成為至18世紀末歐洲藝術主流之一。

展示作品其中一類,是在18世紀中以後歐洲各地都有傑出的肖像畫。而且維也納的畫家也努力創造全新的模式。展覽中展示了一些英國繪畫技巧的肖像畫作品,相對於新古典主藝作品,有著較活潑的筆刷和較寓意式的繪圖方式。
對比的就是法國古典主義作品,呈現了法式細部描寫和平滑表面的特性。新古典主義起源於義大利,而在法國發揚光大。 藝術家從富戲劇性的動作和豐富的巴洛克形式轉換平靜的表現方式和明確的輪廓線。
最特別的是,法國宮廷畫家David為Napoleon所繪的Pass St. Bernard(聖伯納德),總共畫了5幅,其中一幅就是收藏在上貝維德雷宮。
而風景畫朝向一個真實生活描寫的方向發展,預期了所謂的Biedermeier時代的真實風景。

[Romanticism 浪漫主義]
Romantic的字根是羅馬(Roman、Roma),其原指「羅馬或羅曼語系民族式的」,後被窄化為「羅馬或羅曼語系民族式的激情」、一種對夢想的不斷追求和實現的情懷,將自身的情感、信念、希望和恐懼,以各種形式表現。跟我們中文的浪漫差很遠。
對風景畫而言,除了對世界的真實描繪,並試圖去探索人性和自然之間的關係。
而同時,1809年在維也納成立了一個St. Lukebund 團體,對抗古典學院繪畫規則。 他們不遵從古典模式,不使用巴洛克式色調。 取而代之的是返回中世紀典範,致力恢復早期文藝復興義大利繪畫模式。 他們努力在作品中呈現構圖和精神的平靜,專注在宗教主題並且嘗試用有形的方式來表示他們的信念。

[Biedermeier畢德麥雅時期]
畢德麥雅時期(Biedermeier)是指1815年(維也納公約簽訂)至1848年(資產階級革命開始)的中產階級藝術時期。
在1789年法國大革命後,中產階級變成政治和社會的中堅。而畫家的委任者不再只是貴族或教會,而中產階級日常生活的題材經常入畫。為此,畫的尺寸也縮小了。
再者,法國大革命後,奧國為防止自由思想傳播,繪畫題材受到嚴格控制,而中產階級題材較無爭議。因此產生了這一時期以中產階級主題為主的繪畫時期。

肖像
這時期的肖像畫,捕捉個人的全面性的圖像,並且描寫出被繪者獨特的個人氣質。Waldmüller和Amerling是非常傑出的兩位大家。有時,肖像畫不僅描繪被繪者的形貌,甚至他的情感表現,以及生活的活動也被繪入圖中。尤其是Amerling,擅於捕捉被繪者的情感。(我個人十分喜歡Amerling的肖像畫,這次列展的主題圖像瑪麗公主就是他的作品。而維也納有一條街就是以他為命名。

風景&靜物
Biedermeier時期,經由縝密的科學性的觀察,花和水果的繪畫都展現了極高品質的美術作品。

風俗畫
通常聚焦於日常生活的情節,偶爾地紀錄時事。或者是傳達文學主題題材。
在Biedermeier區中,還特別安排了Ferdinand Georg Waldmüller(華德米勒)的作品介紹。這次列支敦士登展中有一幅Waldmüller的"重生"。而在貝維德雷宮中,我看到了同時期同背景的其他畫作。
下面拼圖左側2幅是台北列支敦士登展作品,右邊2幅是在貝維德雷宮看到的。

[Impressionism 印象派]
貝維德雷宮也收藏了許多印象派畫家作品,如Monet、Renoir、Manet、Degas...等。特別的是它還收集了一幅莫內畫的肖像畫。
除了這些大家熟知的印象派大師作品外,它還包括了更早期的巴比松畫派的作品,如柯洛(Corot)、米勒(Millet)。也包括維也納在19世紀描繪戶外大氣變化的風景畫家,以及受了印象派影響的維也納畫家...
另外的驚喜是....Van Gogh 的畫作。

[Historism]
在環城大道建設完成後,許多雄偉的雕像和畫作應運而生,用以紀念歷史事件或偉大人物。

[Secession & Gustav Klimt 分離派 和 克林姆]
1900起的分離派藝術,是維也納最為世人知曉的藝術類別,而其中又以Klimt最為有名。
1897 , 維也納的Secession 成立,摒棄以往傳統的繪畫方式。而Klimt是其中之一。1898到1905年間,維也納分離派共舉辦了24次展覽,來傳播其藝術概念。

上貝維德雷宮是世界上收藏Klimt作品最多的博物館,共有24幅。克林姆的作品與1900初期其他德奧現代藝術家作品固定在上宮展出,其中包括西勒(Egon Schiele)和柯克西卡(Oskar Kokoschka)。
在上宮的大廳,還擺了幅克林姆的作品"The Kiss"複製品。

The Kiss
克林姆(Gustav Klimt)是一位奧地利象徵主義畫家。他也是維也納分離派創辦之一,追求藝術的自由,是當時維也納文化圈代表人物。克林姆畫作特色在於特殊的象徵式裝飾花紋,並在畫作中使用金箔當做裝飾元素。
重點畫作當然是"The Kiss" 和" Judith I"。現場看畫的感覺和紙上印刷品差別很大,金箔部份的光耀眩麗,而油畫部份的撲朔迷離,組成一種奇幻的感覺。
Klimt和他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在1905年離開了分離派,他們倡導藝術應與日常生活結合。在其舉辦的展覽活動,Kunstschau(1908年)和 國際Kunstschau(1909 年)中,提供了青年畫家Egon Schiele 和 Oskar Kokoschka表達未來許多面向的平台。
而在Klimt之後接棒的新藝術,就是Egon Schiele(席勒) 和 Oskar Kokoschka。

[Expressionism]
表現主義主要是在20世紀的前二十年期間主要表達情感的繪畫模式。大家最熟悉的就是Van Gogh ,而在維也納最有名的當然是Schiele。
展覽中也展出另一位有名的畫家作品,Osaar Kokoschka。還有其同時期畫家,偏重於Morden Art中的野獸派所注重的顏色對比。還有立體派Leger的作品...。

[Art after 1945]
最後就是現代藝術。這一區域就是百花齊放了,就看個人的喜愛程度...


以上各展區資料,都可以在貝維德雷宮網站上找到。
http://www.belvedere.at/en/sammlungen/belvedere

後面的現代藝術看的有點快,因為想要趕去參加下午四點的國家歌劇院導覽。因為不想再走回下宮的出口, 就從上宮出口出來,也經過門口的這一大水池。



出了貝維德雷宮,我選擇搭電車前往國家歌劇院。
我想...我的Veinna card應該可以搭電車,但我不是很確定。但我還是搭上一班往環城大道的電車。
到了歌劇院附近,先去BurgKing 用了午餐,急忙趕去參加歌劇院導覽。

國家歌劇院   http://www.wiener-staatsoper.at/
國家歌劇院位於環城大道和凱恩特納街口(Karntner strasse)。經由凱恩特納街可以直達聖史蒂芬大教堂。這裡曾經是防禦工事凱恩特納塔所在,並成為環城大道上第一個主要建築物-國家歌劇院。
 國家歌劇院原建成於1869年,並於5/25 在 Franz Joseph 皇帝和 Elisabeth 皇后前演出Morzart 的Don Giovanni。在1938~1945納粹管控期間是它的黑暗歲月,人員被逐或殺、作品被限制演出。而在1945/3/12,劇院幾乎毀於轟炸。後來花了近10年時間來修復。1955/11/5,以貝多芬的<費戴里歐FIDELIO>重新開幕。
歌劇院在平時幾乎都有表演節目,但在7、8月是奧地利休息假日,所以就只能參加歌劇院導覽。導覽提供各種語言,包括中文。我大概在3:40抵達,買了票(7.5歐元,Veinna card無折扣),就先入內等候。這時在等待區有各個牌子標示語言,我因找不到中文,就走到英語區等待。
這是大家在等待導覽開始前的照片。
導覽準時的在4點開始,參加英語導覽的人多,分成2團。我幸運的跟對團,因為這一團有走到樂池看整個表現場地,而且介紹時間比另一團長。
這是舞台上的大幕
 這是舞台後台內機關的樣子
這是進入大廳樓梯上方的裝飾。牆上三幅半圓畫作是由Preleuthner所繪製,分別代表芭蕾、悲劇、喜劇。
這是觀眾席後方的Tea room,也就是皇族在中場休息時吃點心、喝咖啡的地方。
歌劇院兩側的休息室Salon,現代風。
這一位就是我們的導覽員。
後面的掛毯編織的是魔笛的故事。
Schwind Foyer施溫特大廳。除了Schwind 繪製的裝飾畫外,還有許多音樂家的雕像。
整個導覽行程約莫一個小時,短短一個小時是無法體會歌劇院的全部。希望下一次有機會可以在這裡聆聽歌劇。
來看看在第一天到達維也納時夜遊時,國家歌劇院的夜景。
走出歌劇院大概在5點左右。因為天色尚早,決定前往列支登士敦的花園宮。

列支登士敦花園宮
https://www.palaisliechtenstein.com/
2天前已經去過了列支登士敦的城市宮,就在城堡劇院附近。而花園宮比較遠,必須搭U-Bahn 。 哈! 我有Vienna card,免費搭乘。
搭U-Bahn 4號線到達Friedensbrücke,再散步過去大概15分鐘就到。先看到的是新世代相片館 New Age Fotografie。而後穿越整個公園,在水池的另一側即是花園宮。
這是從公園端照的後院側。
這是前院進門全景。因為是5點多了,已經關門了。但即使在平日,它仍需參加它的導覽才能一探究竟。導覽費用25歐元,限德語。
我從關著的柵欄中,隔著玻璃,彷彿看到那輛洛可可風格的金馬車。

花園宮的介紹牌
 列國和奧國的旗幟並置。
 正門外。
我有帶列展的導覽證,在花園宮的後院留下一張合照。
這時大概已經晚上6:30了,真的天色尚早。來的時候是搭U-Bahn,回去決定慢步閒晃。
走上了花園宮前的路,走著走著,竟發現它竟叫LietensteinStrasse列支登士敦路。

環城大道北側
慢慢的走著,很快的就走回了環城大道。便順著環城大道把重要建築物走一遭。

[還願教堂]
http://www.votivkirche.at/
1853年,Franze皇帝被暗殺未遂,其弟馬克米西連大公為感恩皇帝平安無事,在暗殺地點建立了還願教堂,在1879年落成。可是馬克米西連大公本人卻已在墨西哥革命中被處以極刑。內有供奉1529年土耳其圍城時的奧地利統帥 Niklas Salm。建築師是費斯特Ferstel。
在教堂前方大草坪,有許多人坐在躺椅上享受陽光。

[維也納大學]
http://www.univie.ac.at/en/
維也納大學是1365年由魯道夫四世公爵所建立。現存建築物是1883年由費斯特Ferstel所設計的,採義大利文藝復興風格。
在大學的對面有一座Liebenberg雕像紀念碑。1680~83年,土耳其第二次圍攻維也納時,他負責籌備防禦工事、組織民兵。他在勝利之前2天死亡。

[市政廳]
https://www.wien.gv.at/english/
走過了維也納大學,突然人多了起來。原來在市政廳前有活動,聚集了許多人潮。
市政廳完成於1883年,是新哥德式建築。在前面的廣場常有活動舉行。
而這時正在舉辦的是戶外電影節...
可是....不是快10點才天黑嗎?再看電影下去,回到家不就半夜了?

 市政廳中央主塔高90公尺,最頂端是一個守護騎士雕像。

 [城堡劇院]
http://www.burgtheater.at/Content.Node2/home/eninfo/English_Information.at.php
與市政廳隔著環城大道相望的,就是城堡劇院。
在正面橫飾帶的上方是一尊太陽神阿波羅的雕像,兩側是2位繆思女神。
城堡劇院是1741瑪麗亞.泰瑞莎選定一閒置舞廳改設為城堡劇院而產生。而於1874在現址建為現存建築物,完工於1888年,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式建築。正面突出弧形建築,兩側如翅膀展開。
二次大戰時曾被轟炸摧毀,而戰後修復。是德語系國家重要的戲劇表演場所里程碑。
 它也有Guide Tour,6.5歐元。可惜時間不夠,無法參加....

[國會大廈]
http://www.parlament.gv.at/ENGL/
經過了城堡劇院,再沿環城大道往南走,在右側就可以見到很有氣勢的國會大廈。
新古典風格的國會大廈建於1874~1884。往上斜坡兩側是馴馬師和希臘、羅馬歷史人物大理石像。

中央是智慧女神雅典娜噴泉雕像,她也是女戰神。這雕像有5.5公尺高。
在雅典娜右手上的是勝利女神Nike,左手是常和她一起出現的予。

在雅典娜雕像的左右側雕像就是“行政權”和“立法權”的寓意。他們強調民主憲法的基本原則和法治 - 立法和行政之分離。一尊雕像的手拿著寫有法律的板子代表“立法權”,而掌握著正義之劍和尺的雕像代表“行政權”。
在噴泉中間平台上,有象徵著奧地利帝國一半土地的主要河流化身-多瑙河、因河、易北河和伏爾塔瓦河。這是象徵議會的範圍,即在國會大廈所代表的王國和土地。



這個角度好像是灑淨水的觀音大士....
在國會大廈公園的一隅,有著共和國紀念碑,和三位對共和國建立有貢獻的人身銅像。
逛到這裡,已經7:38了,再走過去就是藝術史/自然史博物館了。所以打道回旅館。
回到旅館附近地鐵站,當然超市都關門了。我昨天有注意到在地鐵站有一家賣Nuddle的店。今天特地來試試。
一進門我用英文,老闆也用英文回答,後來才發現是中國移民,中文也通。
這一份炒麵很合胃口,可是太多,吃不完...加飲料才7塊多歐元。



更多的相片在....
https://goo.gl/photos/oYJjwMrS2dvGcyi5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